Ventech China 视角与洞见 | 除了涨价,“海底捞们”还能做什么?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各行业影响直接巨大,餐饮业更是首当其冲。曾经食客大排长龙的广州品牌餐饮点都德不得不关闭5家的直营门店(总门店48家),及时止损 ;2月初,在中国经营了15年的日本连锁居酒屋和民最终也因疫情的冲击关闭所有直营门店黯然退出中国市场。根据德勤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发布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餐饮行业财务及运营影响调研报告》显示,80%的受访餐饮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需要额外融资来应对餐厅员工的工资成本、现金回笼以及租金等各方面的现金流压力。
点都德广州大茶楼门店、和民香港门店图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和民香港主页
4月初,各个餐厅开始逐步恢复堂食业务,而这时餐饮巨头海底捞西贝餐厅涨价的新闻,一盘酥肉涨价相较2019年7月的价格涨了近60%, 遭到网友的抨击和抵制,而之后餐厅迅速发出致歉信并降价。
涨价又降价这一出戏码不管是营销还是不得已而为之,背后反应的事实却是一样的,餐饮企业巨大的经营成本所导致的现金流储备不足。借用大龙焱创始人柳鸷的话“中国大部分的餐饮企业都是按照惯性思维来储备现金流,由于疫情爆发的实在突然,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大部分企业都不会预留充足的现金流。”
根据餐饮服务商哗啦啦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疫情期间中国餐饮市场的整体损失已达到了5654.95亿元,相当于海底捞30年的营业收入。涨价似乎成了一些企业唯一的自救方式。但是,简单粗暴的涨价另一方面导致的就是客源的流失,似乎并不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式。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它餐饮门店的创新性自救之举值得借鉴,例如呷哺呷哺积极开拓线上零售渠道:指挥员工做微商售卖原材料库存、两周打通了电商平台和社区合伙人等渠道。更重要的是呷哺呷哺对现金流的掌控: 在春节前解冻了银行存款和金融理财工具,同时向银行申请了授信额度,提前储备现金流为抗疫做准备。
这次,我们会分析两家经营模式不同的餐饮龙头企业海底捞和麦当劳,看看他们在这次疫情中可圈可点的抗风险能力以及自救方法。
海底捞:过高的人力成本与新店扩张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2020年1月26日海底捞宣布关闭中国内地超过500家的所有门店,配合疫情的防控工作。 尽管关店期间,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外卖业务来补贴收入,但是根据海底捞财报显示,2017-2019年外卖业务的营收仅仅占海底捞总营收的1.8%,即使海底捞通过开展外卖自救,在疫情期间能带来的帮助其实十分有限。
海底捞暴露的问题在于纯直营的扩张方式对资金要求很高,一方面在于租金、人工以及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在于新店扩张带来的资本支出。
从成本端测算,原材料成本可以从1月26日关店开始忽略不计。租金成本有所缓解:根据东吴证券对海底捞的费用端测算,疫情期间海底捞20%-30%的内地门店获得了15-30天不等的免租期,减缓了租金成本的压力,但是每月预计的刚性租金支出有1.6亿人民币。人力成本是海底捞最大压力:海底捞对员工待遇是业界有名的好,每年在员工身上的成本支出占了收入的30%(高于同行呷哺呷哺5%),2017-2019年平均每年员工成本支出为53.76亿人民币,预计疫情期间每月刚性支出4.5亿人民币。加上必要的物资储备,预计海底捞在疫情期间不营业的情况下,刚性支出在每月6.5亿人民币。财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12月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22亿人民币,在忽略2020年1月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和支出的粗略估计下,海底捞的现金储备可以支撑不超过4个月的刚性支出。
海底捞海外门店图
图片来源:海底捞官网
而海底捞另一方的压力来自于扩张带来的资本支出。下图可以看出海底捞从2017年到2019年新店扩张的投入比率大于采用轻资产加盟战略的麦当劳,海底捞经营现金流与资本支出比率为101%,相较麦当劳298%的比率来说,海底捞新店扩张较为激进。
海底捞2019年一共新开设了308家店,资本支出48.8亿人民币,平均每家店投入约1500万。根据东吴证券发布的数据,海底捞2020年已经签约303家,假设不调整开店计划的前提下,海底捞平均每月要在新开设店铺的投入约为3.79亿人民币。叠加以上物业、厂房和设备支出,海底捞的现金储备仅可支撑2个月的开销。
海底捞与麦当劳新店扩张对比:经营现金流/资本支出
数据来源:海底捞、麦当劳年报
银行授信为餐饮业带来了拐点。即使是餐饮届的龙头企业在突入起来的疫情攻击下,也面临现金流储备不足的问题。难怪西贝会发出现金流不足支撑3个月的呼救。但是在特殊时期,中信银行与百信银行三天完成了授信审批,合计为海底捞提供21亿元授信额度。这无疑解决了海底捞的燃眉之急,3月之后各门店陆续开始营业,虽然要恢复到疫情前的上座率和翻台率仍需要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员工的返岗,蜀海供应链工厂产能逐渐恢复配合海底捞进入生鲜直配市场、海底捞自身提升外卖服务比例以及通过直播试水等方式消化春节期间的大量备货库存,以此补贴现金流,相信海底捞可以安全度过后疫情时代。
麦当劳:无偿债风险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外部资金
与海底捞不同的是,麦当劳采用的是轻资产加盟的战略模式,加盟商门店在总门店占比达到95%,70%以上的营业利润来自加盟商的加盟费以及租金收入。而这部分的收入则得益于麦当劳早期通过高杠杆的方式积累下来的优质地产作为自营餐厅,后期通过售卖的方式转为加盟模式。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3月逐渐席卷全球,麦当劳暂停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所有店铺的运营,而美国本地90%的店铺都改为了driving-through和外卖服务。为了帮助加盟商度过难关,麦当劳延迟了3月-5月的店铺收租,同时也帮助加盟商向政府申请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贷款。在刚性支出方面,得益于轻资产的战略,麦当劳不会像海底捞一样面临每月巨额的员工成本支出,但是加盟店租金在收入占比较大,同时麦当劳自身负债率较高,同样面临现金流储备不足的风险。但是在应对危机方面,麦当劳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自救措施。
麦当劳外卖与Uber Eats和Doordash合作,2020年3月24日至4月6日提供15美元以上订单免除配送费用活动
图片来源:麦当劳官网
融资性现金流的迅速储备。疫情爆发后,麦当劳从2月开始发行债券,到3月为止一共发行65亿美元,同时银行也向麦当劳发放了35亿美元的授信额度,总计融资性现金流储备超过100亿美元 。2017-2019年麦当劳平均每年花费49.6亿美元回购股票,33.1亿美元向股东发放股息红利,疫情开始后麦当劳暂停了股票回购计划,同时考虑暂缓发放Q2和Q3季度股息红利来维持融资现金流。
根据华创证券的分析数据,麦当劳的短债成本约为2.2-2.5%。由于较低的银行利率,同时公司内部对融资也有严格的把控,麦当劳长期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2017-2019年平均负债率达到115%,这部分的资金则用来支撑股票回购和股息的发放。因此疫情期间公司融资性现金流的迅速储备、发行65亿美元债券而信用度维持不变等情况也得益于麦当劳于银行之间长期、健康的合作关系。
从偿债能力角度分析,2017年海底捞上市之后平均两年流动比率约为150%,麦当劳2018-2019年平均流动比率则为117%,与海底捞相当,可以看出两公司均有良好的短期偿债能力。
麦当劳、海底捞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数据来源:海底捞、麦当劳年报
但是在两公司均无偿债危机的情况下,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2018-2019年平均38%)远低于麦当劳(2018-2019年平均118%),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麦当劳股票回购计划需要银行借贷的支撑,另一部分原因则体现在海底捞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弱。如果能在不影响偿债能力的前提下,每年进行合理的融资或向银行借贷,适当储备现金流降低风险,同时也与银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疫情爆发,在政府和银行进行紧急救助之前,这些提前储备的现金流或许会给更多中小型的餐饮公司带来一定的缓冲期。
也许连锁餐饮企业平时适当放缓扩张计划,提前在春节之前适量融资抵御过年期间员工工资发放、股东分红、大量备货等活动引发的现金流断裂风险。即使疫情突如其来,点都德也不会迫于无奈匆忙关闭10%的门店。
关于银行贷款的申请TIPS,请参考Ventech China公众号“创业企业现金流管理续篇”。